查看原文
其他

厦门“90后”男孩19岁皈依佛门 所造佛像销往世界

2016-10-29 叶子申 腾讯佛学

海西晨报讯(叶子申)男孩蒋晟坐在椅子上,拿着刻刀,全神贯注地刻画一座陶土坯。渐渐地,普通的陶土开始有了一双眼睛、一个鼻子……直至最后,成为一尊佛像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烧制后,这尊佛像将被供奉到一名信众家中,完成使命。

这是蒋晟的日常———为佛造像。这个出生于1990年的厦门男孩,因为年少时的信仰而热衷于为佛造像,开始了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的青春。

近期,知名微信公众号“一条”,为蒋晟制作了一条名为《修行,从19岁开始》的视频,在朋友圈“刷屏”。短短数天,阅读量已达数十万。这个厦门“90后”男孩的故事,引发众人关注。

今天,记者独家对话蒋晟,为您讲述他为佛造像的故事。

蒋晟

19岁皈依佛门立志做佛像

蒋晟出生于艺术世家,他的父亲便是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的教授蒋志强。“在我小时候,他常把我摆在静物台上面写生。”蒋晟说。他母亲是一名皈依的居士,初中时就曾推荐他阅读经书。后来,蒋晟进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学习。

大二那年,因母亲的介绍,蒋晟住到苏州永福寺,为那里的一尊佛像做断手修复工作。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寺院和佛像,虽然那尊佛像最终没有修好,但我很喜欢寺庙的那种感觉,想着可以继续接触寺庙和佛像。”

19岁那年,他皈依佛门,并决定做佛像。后来,蒋晟在大学里遇到了恩师许健。许健非常器重蒋晟,常带着他一起去石窟采风。

蒋晟作品

“在那段时间,我接触了非常多佛像。它们并不是书上印着的图像,而是我自己能体验到的实物,佛像摆在一个什么样的空间,有着什么样的肃穆感,我身临其境。这段经历几乎决定了我后来很多佛像的塑造手法和风格。”蒋晟说。

受此影响,他所雕刻的佛像也与常见的不同———它们大多佛身细长,僧衣像瀑布一样倾泻铺陈开来,让初见者也忍不住肃然起敬。

最美好的佛像在人身上

蒋晟对佛像雕塑有着独到的看法。 “佛像造像和其他艺术形式不一样,它并不允许随便推翻、创新,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。”蒋晟说,他有一个资料库,搜集了所有佛像,“比如说释迦牟尼佛,在哪个寺庙里有出现,就搜集过来,都是有根源的”。

蒋晟作品

蒋晟说,一个工匠做佛像时,不应该以特别自我的方式来做,而应该以一种认知的方式。“比如说释迦牟尼佛,他在我心中是个老师,当我去认知老师这个形象的时候,我通过认知各种老师来修正我的作品,直到我的作品能够代表老师的形象,这个作品或许就完成了。”

另外,蒋晟在做每件佛像时,还会组织工匠去寺庙看僧人打坐、念经的方式,去看这些人身上最舒服的姿势、最美好的姿态。

为了做更多的观察,每隔一段时间,他还会组织画家去写生,将他们最放松的姿态记录下来。“每个人都有很安静、很神圣的时候,我们捕捉下来,就可以转换成佛像的面容。”蒋晟说,“佛像是最美好的人像,那最美好的佛像也在人身上”。

和朋友出版《流浪的神明》

从2012年底开始,蒋晟开始做一个很有趣的计划:拍一些被遗弃的神像。


蒋晟作品

“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特别丰盛,他们对神像的需求很多。比如我的父辈供神像,但到了我这里,是不信这个神的,没法处理,只好拿到寺庙里去。”蒋晟说,还有些神像到了寺庙里后,也可能被别人请走———它们从这个地方流浪到另一个地方,寺庙就像一个中转站一样,日积月累就堆积了许多被遗弃的神像。

“我觉得,任何事情一旦超过一个常态,就值得被研究。所以,我就想把这些被遗弃的神像拍摄下来。”蒋晟说,最终,由他和徐晓东、谢少杰三个人完成了这个拍摄———从2012年年底开始拍摄到2014年年中,他们共拍摄出1000多张照片。后来,这本书出版,名叫《流浪的神明》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